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间的区别日益模糊,城乡实现了一体化。23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至80年代早期,其主要特征是人口迁移的方向发生了倒转,即从20世纪50和60年代的向大城市区域迁移变为向非大城市区域迁移。大城市经历着人口的净迁出,人口数量减少,而小城市和城镇以及部分农村地区却人口迅速增长。平均来看,非大城市区域的人口增长率决于全国和大城市区域,而在大城市区域内部又是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增长速度越慢。与郊区化不同的是,逆城市化并不是指人口从城市中心向周围的郊区和农村地区的迁移,而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区域向较小的城市和城镇的移动。在此过程中,随着人口向非大城市区域的迁移,工业也逐渐向新的地区和非大城市区域迁移。逆城市化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19731974年的石油价格上升对西方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导致发达地区在1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经济衰退。由于对边缘地区石油和自然资源开采的加强以及在边缘地区和农村地区与国防工业有关的研究机构的建立,使得这些非制造业地区的人口增加。2广泛的经济重构和经济调整导致工业分散化,劳动部门在地区上的重新组合代替了劳动部门的地区专业化,从而使老的制造业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变为负值。3高等教育扩大了,而由于在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和私人服务机构的逐渐增加,新建立的高等院校常常将校址选在远离大城市的农村地区。4随着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退休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退休老年人一般喜欢离开较大的城市中心和人口较密集的地区,到住房价格更便宜、环境更惬意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定居。上述因素都有助于促使人口、就业和投资从大的制造业城市和大城市区域转向小城市、城镇和农村地区
f等非大城市区域。24再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现象出现在20世纪80和9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许多率先进入逆城市化阶段的国家中,逆城市化过程被终止,或者是出现了迁移流重新返回到较大城市的现象。再城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非大城市区域的人口增长速度再一次低于大城市区域,城市规模和迁移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城市分散的速度放慢,人口重新向大城市集中。大范围的经济、社会、人口和政治变化是再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大城市是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而这些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增长,为大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20世纪80年代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