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也》中,孟子回答梁惠王的问题时,首先以梁惠王的爱好设喻的句子是:王好战,请以战喻。2《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的治理已经尽全力的原因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3《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对国家的治理自认为竭尽全力了,可结果是: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4《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自认为对国家:尽心焉耳矣。5《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设喻举出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6《寡人之于国也》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7《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回答了梁惠王“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疑问。8《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两个否定句,强调了“王道之始”实行仁政在渔业方面的具体措施与效果。9《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从渔业方面阐述王道,与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相合的两句是: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10《寡人之于国也》中,百姓养生丧死无憾的具体生活状况是: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11《寡人之于国也》中,对王道起始具体生活状况的概述是养生丧死无憾。1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两句,指出了“五十者可以衣帛”的前提条件。
3
f1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让70岁以上的老者吃上肉需要做到: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14《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15《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6《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重视教化百姓知孝悌之义,这样的话,老者就会得到尊敬和帮助,具体句子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7《寡人之于国也》中,写出统治者自己挥霍浪费却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8《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年成好坏,重在君王是否施行仁政,提出了“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看法。19《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对“五十步笑百步”故事的看法是: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0《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指出想称王的基本前提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