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级《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类型:必修公共必修课学分:30总学时:48课程代码:01111110适用专业:2012级本科理论学时:48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它对我校学生学习工、文、经、管、艺等各学科起支撑和保障作用,。大学语文课程的任务是以教材为中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引导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对汉语较高水准的理解与应用写作表达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大学语文课程要有吸引力,富于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古今中外文学史中一篇篇优美的、引人入胜的文学佳作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领略汉语言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理念。第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继承传统的人文精神。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古今中外文化精品的感化教育下,受到爱国感情和高尚情操的滋养,升华思想境界和塑造健康的人格。第三,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水平。大学语文课具有人文性,但不同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课;具有工具性,但也不同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课。大学语文应当进行的是一种全面教育,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其中说写能力成为学生知能转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从而达到与本科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平。如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密切结合讲读课文、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等内容,通过对作品的品评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口头、书面探讨,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再如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联系生活、学习、工作实际,精心挑选应用文种,通过社会案例讲析、强化巩固练习,达到教、学、用的最佳效果。第四,注重创新性,利用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的特点,培养学生有更强的现代信息吸收欲望和处理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实现多元发展,成为理论型、思辩型、学术型、创造型的综合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1、人文知识与素质方面:(1)培育人文精神。通过教学,使大学生懂得关注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和谐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