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抓,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通过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同时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稳定。统治者认为,商人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民,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从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商人的雄厚财力会威胁到封建国家的统治。因此,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四)表现1、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2、对重要行业实行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3、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4、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f5、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6、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我国古代工商业在重农抑商政策下仍不断发展的原因1、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历代“重农抑商”会使农业产品丰收,过剩的农产品如粮食、棉、丝制品、土特产品等等,自然会进入流通领域,也就直接活跃了商业贸易。有了剩余产品,有需求的人就会拿去交换得到自己所需的商品,就必然会刺激商业的发展。比如宋代瓦子的产生,相当于现代的娱乐业,就是宋代市民阶层在生活富足后寻求生活上的乐趣产生的。2、由于生活的贫困和利益的驱动,许多农民不得不以工商业谋生我国古代王朝,大都是封建地主占统治地位,尤其到每个王朝的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许多农民没有土地,失去了他们赖以谋生的手段,在生活和利益的驱动下,不得不从事工商业,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例如秦汉时期虽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在政治上和生活上予以种种限制,使从事商业的人的社会地位低人一等,以促使人们轻商重农,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商贾之利仍然比农耕大得多,故汉王朝虽然多次发布抑商法令,但收效甚微。3、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需要工商业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享乐的需要,必然需要大量的人为他服务,为他生产奢华生活所需的商品。随着统治者享乐要求的提高,工商业的水平也必然会提高。4、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施的一些政策,客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