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在世界上才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二)重视对爱国情怀的培养中国古代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传承,并且中国传统思维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认为教育的重点就是“教化人民”,即传承文化,使人民知道并且行为合乎礼仪规范。特别是儒家,提倡家“道德至上”、“政治至上”等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走向完满性,从而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通过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成为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受这种教育传统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和思想,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则变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时期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南宋时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扬的都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的都是古代人对国家的忠诚。【2】近代的代表人物也能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表达出中
f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情怀来感染教育和激励人们,培养人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积极意义。
(三)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特别重视人伦道德。因此中国古代教育一开始就同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儒家从“从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出发,突出强调道德和道德教育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因此,道德上教育就成为连接个人、家庭、家族和国家的纽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此,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都呈现出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宋明理学更是强调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主张从心性上陶冶情操。孔子曰“为仁由己”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3】讲的都是自我修养而且认为自我修养是人一生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中国古代教育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虽然尊奉的传统道德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许多内容渗透了封建思想但是其中有许多精华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类共有的品质具有普遍的人性,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四)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