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全班推荐2~3人上台复述,并即使点评。
f要求:口齿清楚;生动、具体、流利;完整、符合原文意思;尽量用课文词语。明确:同学用这样的句式复述“我讲述的部分是……我的讲述完了,谢谢大家”、“我的点评完了,谢谢。”⑵简洁概括。检索信息:时间:八岁那年。地点:悬崖上。人物:有“我”、杰利、其他伙伴、父亲。事件:爬悬崖陷入困境(冒险),在父亲指点下爬下悬崖(脱险)。将检索出的信息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个简洁但又表意完整的句子。记叙文材料概括的一般格式是“谁”(或“什么”)干了什么(或“怎么样了”)。重新组合信息时,地点可忽略,信息重组的结果是“八岁那年与伙伴一起玩耍,‘我’爬上悬崖陷入困境,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的往事”。通过复述与概述让学生真正对这件往事了然于胸。录音示范7~22段,听读模仿语气,听后读给同桌听。3.这是一件小事,但在莫顿亨特先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看“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为什么会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⑴畅所欲言。⑵明确最后一段。三、研读主旨1.探究主旨:作者由这次历险,获得了什么启示?(读最后一节)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提示:龟兔赛跑、夸父逐日……2.总结归纳: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学了《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获得了什么道理?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呼唤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成功的彼岸!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7~22小节,背诵最后一节。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2.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3.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作者是谁?2.作者是什么身份?二、多角度探究性阅读1.确定角度:两两对比着来读,可从两个大角度(教子、交友)来深入阅读。父亲母亲杰利四个孩子
f2.中心话题:(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2)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