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骥才方能够在北京持续待上十余天。9月16日上午,记者敲响宾馆的房门。还未落座,他便道:我看到前两天你在头版头条登的那篇保护老建筑的文章了,大家都很欣赏。拿出9月13日的本报,他指着《老建筑,别都拆了》一文赞不绝口。知识分子应是文化先觉者第一次专访冯骥才,是2003年2月21日。三天前,由冯骥才倡导和领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在一间几乎被各种木制门窗、建筑构件塞满的所谓客厅里,他指着那些老物件有些激动地说:能够让自己的文化损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吗?不能!所以,现在第一位的是‘抢救’,而且是十万火急!回忆起10年前关于抢救工程的动意,他提到了几位著名的文化大家。当年,他跟启功、季羡林、于光远等先生一起在北师大开会,共同呼吁紧急抢救民间文化,并向年轻学子们发出著名的把书桌搬到田野上的号召。这十年的历程显现了我们的文化自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工作时,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还没签署,2003年联合国才将非遗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内容。我们的目标是文化自觉,这是全民的;而知识分子应该是当中的先觉者。当整个社会迷惘时,知识分子应该先清醒;当整个社会过于功利时,我们要给生活一点梦,美好的梦,给一点理想和精神的东西。责任是第一位的人们认识冯骥才是缘于他的文学和绘画作品,而他自己说,这两种艺术于他是天性、是性情式的表达,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则是责任、是自己的选择。因为责任,在绝大多数人对民间文化的内涵还没有什么认识的时候,他就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开始抢救与保护行动了。1994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天津市要大规模拆除老城、改建新城的消息。这意味着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天津城、义和团重要的塘口、五四运动的遗址,还有地域文化里面数不尽的财富,都将灰飞烟灭。他急了,拿出自己的一笔稿费,请了近百人,把整个老城考察了一遍。一年多拍了3万多张照片,选出2000张印成画册。从市委书记、市长开始,到各局局长,每人送一本。最终,他们的努力有了结果,天津市委决定留下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因为责任,在抢救估衣街的那段时间,他被天津媒体封杀;因为责任,他几乎放弃了钟爱一生的文学创作;因为责任,他几乎卖掉了自己所有的画作……责任是第一位的。冯骥才说得似乎很轻松。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在别人退休、可以颐养天年的年龄,冯骥才担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