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片中有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他带着一脸不悦的神情从幼儿园回家。“你怎么啦?”“××没有经过我同意,就擅自拿我的蜡笔去用。”“是吗?然后呢?”一旁的妈妈非常冷静地听着孩子说,等孩子讲完后,她这样回答孩子:“这样真的会让人觉得很生气喔!你一定觉得很不高兴吧?”
f但接着,这位妈妈这么询问孩子:“你觉得××为什么要拿你的蜡笔去用呢?你想不想把蜡笔要回来?那你觉得要怎么样,才能把蜡笔要回来呢?”这个妈妈一直设法让孩子自行思考这件事情的起因,甚至为了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而非常有耐心地在一旁等候着孩子思考。这位孩子想了想后说:“大概是因为我没把蜡笔借给他,所以他才擅自拿去用吧?下次我会跟他说,我会借他用,所以请他把蜡笔还给我。”接着妈妈说:“你好棒喔!我想这样××就会把蜡笔还给你的!你一定要加油喔!妈妈会一直帮你加油的。”妈妈只用了这几句话,就大大地鼓励了孩子。在这个例子里,新西兰的妈妈认为“这是孩子必须自己解决的问题”,因此妈妈最主要的做法是引导孩子自行思考、自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若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亚洲,或许场景就不是这样了。我想许多人大概会说:“妈妈去跟老师说,叫他把蜡笔还给你。”看似我们在帮孩子解决解决问题,其实既没有尊重孩子,也没有倾听孩子,更抢夺了孩子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还敢于自己解决问题吗?2我们要让孩子参与进事情的解决。
f明明喜欢把用过的东西随手一放,从不物归原处,以至经常在上学前因找不到东西而求助母亲,做母亲的不忍孩子上学迟到,只得帮忙寻找,但是心里总会不高兴,嘴里还不住的唠叨、埋怨、偶尔也会警告一番。这种处理方式不但母子常因此而闹得不愉快,明明喜欢乱丢东西的习惯也不见改善。
怎么办呢?其实,父母应该容许小孩有自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小孩有权决定东西放在哪里,怎么放,这是孩子自己的事。当小孩拥有这样的权利时,他必须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若因乱丢东西而找不到,也是孩子自己的事,此事,父母不应插手,孩子必须负起责任。母亲可以找个合适的时机(不是他正急着找东西的时候)与孩子沟通:“明明,这是你自己的房间,所以妈妈尊重你,你可以决定把东西放在哪儿,如果因为乱放而找不到,是你自己的事,我没法帮你,因为我也不知道你放在哪儿。”如果隔天上学前明明要求母亲协助找东西,母亲必须坚定而委婉的说:“很抱歉,我没法帮你。”绝对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