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基于实践,始于观察。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突出特点,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内容时,可让学生利用原电池工作原理,探究金属活动顺序和阳离子放电顺序,教师只提供必需的仪器和试剂,实验则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能帮助学生养成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从中学到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设疑布障,共同探究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疑布障,有意给学生造成一些“学习障碍”,激发学生进行探究。例如,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溶液的试验中,要求用质量分数为14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100mL、05molL的氯化钠溶液。题中缺少溶液密度,促使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实验或查阅试剂手册等途径寻求“密度”数据,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
问题连锁,环环相生,深入参与教师可由一个貌似平常的问题入手,让学生讨论。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问题的解决又衍生出新的问题,环环相生,步步深入。例如,在学习强弱电解质概念及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时,可以先由“什么是电解质”“电解质是如何导电的”等问题引入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引出“为什么不同电解质导电能力不同”,由此讨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取得的经验和结论
经过反复研究、实践、改革,取得一些经验,就如何进行问题设计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题组有以下收获。
设计的问题应从学生体验较深的身边化学入手化学新课程重视过程、注重体验,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在内容设置上,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化学,突出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把科学探究作为基本的认识方式。学生一旦体验到化学知识的价值,就会萌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兴趣浓厚之时,引导学生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设计问题应从实验过程的异常现象入手实验是创造、发明的手段,是认识的工具。在化学教学中,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实验过程,注意捕捉奇特的变化,就可以发现许多异常现象。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究,就会得到很重要的发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从见怪不怪的现象着手探究,发现问题。中学化学试验中异常现象很多,例如:浓硫酸与铜的反应过程中常有不溶于水的黑色物质存在;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中有黑色固体生成。这些异常现象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的内容。教学实践证明,从实验中的异常现象着手,能提高学生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