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如今的三国志抄本中并没有上面引文中的话,可能为在传抄的过程中有所佚失。典农中郎将、校尉、都尉属下皆有司马一职。
f证明典农官从属于大司农的史料。《三国志魏书十二司马芝传》:(司马芝)后为大司农。先“是诸典农各部吏民,末作治生,以要利入。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今商旅所求,虽有加倍之显利,然於一统之计,已有不赀之损,不如垦田益一亩之收也。……今诸典农,各言留者为行者宗田计,课其力,势不得不尔。不有所废,则当素有馀力。臣愚以为不宜复以商事杂乱,专以农桑为务,於国计为便。”明帝从之。又《裴注三国志魏书九曹爽传》注《魏略桓范传》:“桓范为大司农,谓爽弟羲曰: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证明典农官不从属于郡国的史料。《裴注三国志魏书十五》:(贾)逵疑“屯田都尉藏亡民,都尉自以不属郡,言语不顺,逵怒收之,数以罪,挝折脚,坐免。……魏略曰:逵前在弘农(贾逵当时领弘农郡太守),与典农校尉争公事,不得理,乃发愤生瘿。”置典农官的起因和始末。汉末,由于连年的战乱和饥荒,各诸侯的粮草都十分短缺。《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袁绍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多相食,州里萧条。”连向来富庶的冀州和淮南都是如此,其余各地可见一斑,曹操的势力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建安元年(一九六年),羽林监枣祗建议曹操在各州郡设置屯田;曹操采纳了枣祗的意见,他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任命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让这两人在许县周边一带设置屯田。《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羽林监枣祗请建置屯田,曹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以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屯田的效果十分显著。《三国志魏书十六》:“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於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能击败袁绍,和屯田制的成功大有关系。屯田官于魏元帝咸熙元年(二六四年)十月被司马昭废除,各典农中郎将、校尉皆被改为当地的太守,各典农都尉被改为当地的县令、长。《三国志魏书四》:“丙午,命抚军大将军新昌乡侯(司马)炎为晋世子。是岁,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另,从上面的引文也可以看出,置屯田官的郡国应该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