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
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2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4分)
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
书,及绘有孔子
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
最早的孔子像。
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
绔子弟,而是一
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
对刘贺的记载不
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
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6分)
13.(20分)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
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
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2
f(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3)依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