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过)美国文化研究中的消费主义问题编辑过)潘小松“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6美国文化里的消费主义恰呈现这一特征。美国就是由消费者构成的国度。美利坚式的消费主义灌输给美国人的是个人成功只有通过金钱上的成功来实现,财富是通过购买商品体现的。笔者更倾向美国上中产阶级引导的消费主义属于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问题的看法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都崇尚节俭。“商品都具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判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等级……”注:西莉亚卢瑞著《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3页消费体现个人身份。美国消费主义的高潮是近20年出现的。这当然与技术的进步和媒体的宣传有直接关系。媒体广告给美国人编织着五彩绚烂的美国梦。美国人在做美国梦时似乎也未多考虑梦有多少现实成分。1996年一本题为《隔壁的百万富翁》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因为书里面写的百万富翁与人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他们大都过着节俭的生活,买二手车,买便宜东西。这些富翁感觉没有必要让世人知道他们能过更富有的日子。而成千上万的非富翁美国人则对消费另有态度,因为他们买什么用什么与“身份”密切相关。开什么牌子的车,穿什么牌子的衣服,住什么房子甚至喝什么酒都与自己的形象有关。美国所谓中产阶级的大多数消费时的参照对象往往是自己尊敬的人,也就是说收入比自己高得多的人。这种攀比在美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20世纪初,美国只有富翁才会炫耀式消费。二战结束后,美国人主要是向邻居看齐,不甘居人后。近几十年,美国人的消费则愈演愈烈。在过去,邻居是榜样,多多少少在一个消费水准上。如今,美国人不再以邻居为消费参照系,他们选择收入比自己高数倍的人来比较,所“参照”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媒体宣扬的那一类。。。。“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接下来是他自己的话:商品消费改变了日常生活,改变了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20世纪大众消费社会的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