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的困难与挑战。用外国人的“第三只眼睛”去看中国经济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的奇迹,不仅有利于我们清醒认识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源和存在的问题,还有利于增强我们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尽管由于他们有时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提出的质疑和责难有失公正,但可以从反面提醒我们要正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存在的问题和隐患,防微杜渐,进而继续续写中国未来经济高速、高效、持续增长的辉煌。
“消费需求不足”削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力”
美国的经济学家Sha
e和Gale的研究认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消费需求始终是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在20世纪80年代,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平均超过60。但进入90年代以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下降,这种下降的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在2000年至2004年间,消费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只有61,591,568,532和541。与此相比,美国的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平均高达80,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的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平均也高达75以上。因此,消费需求低迷,不仅直接导致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不足,而且造成大量的生产能力闲置和商品积压,进而不得不“畸形”地依赖“扩张投资”和“增加出口”来维持经济增长。然而,扩张投资必然继续恶化“产能过剩”,过剩产能的释放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必然要依赖扩大出口,扩大出口又必然导致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
他们认为,导致中国消费需求低迷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高投资率的“挤压效应”。二是居民不稳定的收入预期和消费支出预期诱致边际储蓄倾向提高。三是住房、医疗、教育等产品或服务价格昂贵。
“自然资源短缺”削弱中国未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供给能力”
客观讲,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在一种比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上实现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3年,中国的GDP总量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但却消耗了全球21的钢材,31的煤炭,25的铝和40的水泥。有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制造业的持续膨胀直接导致其能源和资源需求的急速扩张,而这也成为诱致全球石油和资源价格持续高扬的重要因素。”因此,“有限的自然资源供给和石油、铁矿石、煤炭等生产资料价格的攀升将阻止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脚步。”
f“污染严重”压缩中国未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