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反射活动的协调
反射活动协调的表现:①诱导;②最后公路原则;③大脑皮质的协调作用纠正扰乱产生新的协调关系;④反馈使反射活动的调节精确化和自动化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控制和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髓的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接受外周和高级中枢的信息,其轴突构成α纤维支配梭外肌;γ运动神经元分散在α运动神经元之间,γ纤维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
2、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f3、脊休克概念: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离断水平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部分暂时丧失一切反射活动,呈现无反应状态。表现:感觉和随意运动功能的丧失,肌紧张减退甚至于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停止,大小便潴流。原因:离断水平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而不是离断脊髓的刺激本身所引起。
4、脊髓的躯体反射(1)屈肌反射:脊髓动物一侧肢体的皮肤遭受伤害性刺激时,引起的同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屈肌反射有避免刺激、自我保护的意义。(2)对侧伸肌反射:当引起屈肌反射的刺激达一定强度时,除引起同侧肢体屈曲外,还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现象。该反射有维持姿势和身体平衡的作用。(3)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该反射是维持机体姿势及完成躯体运动的基础。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网状结构:在脑干,有一类形状不一、分化较差的神经元,它们和许多神经纤维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犹如网状的组织。①易化区:脑干网状结构内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②抑制区:脑干网状结构内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脑干通过上述两区实现对肌紧张的调节,形成适宜的肌紧张。2、去大脑僵直概念: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脊柱挺硬、头尾昂起等肌紧张亢进的现象。产生机制:由于在中脑水平切断脑干后,中断了大脑皮质、纹状体等对网状结构抑制区的功能联系,结果抑制区活动减弱,易化区活动相对占优势所致。3、姿势反射概念: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变身体在空间姿势的反射。(1)状态反射:头部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引起的躯体肌肉紧张性改变。可分为:迷路紧张反射;颈紧张反射(2)翻正反射概念:动物被推倒后,经一系列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