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gdp的增长率属于世界前列,但大家还是不太满意,有很多有识之士对此做了种种分析。本文把我国gdp增长和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性结合起来分析,试图以此解析我国gdp增长的缺陷;并提出改进之道:在考核各级政府经济方面的政绩时,把人均收入的增长率提升到和gdp增长率同样重要的地位。一、政府主导经济之下gdp增长的特点其一。假设(仅仅是假设)2000年全国产出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为9千亿元,经过01年一年全国人民人力方面的辛勤劳动,同时耗费了一定量的物力和自然资源,到01年底实现了1万亿元的gdp,那是不是表示说全国人民能享受到的物质财富增长了1千亿呢?不是。因为可能这1万亿的gdp中有一些是企业没有卖掉的存货。笔者查到的一个数据是,我国的库存积压商品总值96年是133万亿,五年后累积为3亿元,再过一年(02年)累积为4亿元;而02年我国的gdp总值是102亿元①。这当然不是说10亿元gdp中有4亿元是没有卖出去的存货,这4亿元是好几年积累下来的。但这也毕竟不是小数字,它表示出我国一些企业的效益较低(主要是国企),同时也表现在以国企为主要贷款对象的国有银行的坏帐率较高上。如果一年增加05万亿存货,虽然这些产品生产出来了,也记在了gdp增长中,但却对国民的生活没什么意义,甚至基本可以算作浪费。这种情况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程度会轻很多;因为各个企业的所有权明确,投资硬约束;老板看得最重的就是投资效益(而不是gdp增长);一旦发现销售情况不对,会立刻改变经营策略,实在不行就申请破产,决不会任存货增加、亏损增加。但我们的国企是投资软约束,反正投资的钱也不是企业老总的,老总对企业效益没那么紧张,甚至不时出现“庙穷了方丈却富了”的情况,结果就是存货越来越多。所以说,不能反映存货问题显然是gdp指标设计时的缺陷;但这个缺陷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得到了有效抑止,却在我国的国企中变得较为严重。其二。让我们不考虑存货问题,假设01年全部的1万亿元都是销售出去的,所有的企业得到了总值为1万亿元的收入,那么如何分配呢?大致上分到三方面:员工、企业和政府;员工主要以工资奖金的形式,企业主要是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再投资和利润,政府主要是以税收、收费等形式收取。目前的问题在于:员工(也就是国民)的收入偏少,政府的收入偏多。从97年到04年,政府收入共增长了2047%,平均到每年大致是18、19个百分点②,所以刘伟(北大经济学院院长)说财政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