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似乎记起来了,不住地微笑点头,眼睛也闪闪发亮。这道光芒也一下照亮了三十五年前一段往事。当时,我还在闽北当知青。正是夏收夏种的“双抢”时节,从省城来了一封信。后来我才知道,这封签署着福建文艺编辑部的信是郭风先生亲笔书写的,他邀请我参加《福建文艺》编辑部举办的一个学习班。其时,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刊的《热风》杂志更名《福建文艺》试刊。为培养作者,刊物每月办一期学习班,每期二三十位学员,边读书边创作。当我几经辗转,来到沿海的一座小城,学习班开学已经三天了。学习班租用当地的一家华侨旅行社,听说我来了,有两三位中年人同时从房间里出来,其中一位年长者更是热情地招呼我,眼里露出欣喜的神色:“都以为你来不了呢!”他就是郭风先生,还有两位是何为和苗风浦。一个知识青年,第一次投稿,便受到这样的礼遇,着实终身难忘。学习班结束后,我又回到了插队的村庄。其后不久,我便多次收到郭风先生的信,对我勉励有加。第二年,郭风先生又推荐我到编辑部当一名业余编辑,直接在他手下工作,协助他处理自发来稿。我很少保留私人信件,但还是留下了一沓,这便是郭风先生写给我的信。内容都是商讨如何借用我到编辑部工作的事。郭风先生的字写得很大,每页信纸落满了也就五六十个字,因此一封信往往用了两三页纸。后来在他身边学习,看他写信,才知道,郭风先生有个习惯,
f来信当场即复,一般不过夜。因为有些花眼的原因,他总是站着复信,所以字写得很大,而且很简洁,三两句话解决问题。顺便说到,郭风先生很少在公开场合表现书法,其实,他的书法功底很扎实。有时我随他下乡,看到是郭风先生来了,免不了被仰慕者要求写几个字。比如那次到邵武,将石自然保护区想请先生题词,而当年因为道路不好,先生并未进去,怎么写好呢,我们心里都为先生着急。先生却不假思索,提笔写了“如来”二字。后来到沙县淘金山,他为寺院题写的则是“自在”,其学养和机智如此。记得刚到编辑部时,每天,我都是跟随郭风先生步行上下班。当时,省文联和省文化厅在杨桥路合署办公。他走的路线,是出黄巷,过南后街,进衣锦坊,跨过馆驿桥,沿着河道走一小段,不远便是机关了。郭风先生告诉我,这也是旧时出城的一条古道。不知道他是怎么发现这条路的。也许他太喜欢这条小河了,喜欢河边一年四季悄悄开放的花朵,喜欢暂离尘闹之外的一段小小的野趣。他更喜欢这座建于宋代的古朴的石拱桥,踏上桥身时,他的眼里便不自禁地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