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11宠辱若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12绝圣弃智。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13绝仁弃义。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14见素抱朴。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对应于“绝圣弃智”。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15少私寡欲。指欲望很小。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16余食赘行。
f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17知雄守雌。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18佳兵不祥。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出处:《道德经》:“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之恶也。”19自知之明。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20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21大器晚成。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出处:《道德经》四十二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22大音希声。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f出处:《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23多藏厚亡。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24知足不辱。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25知止不殆(知足不殆)。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