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土地和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极大地增加了生态和环境的压力。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危机意识,积极应对来自于环境问题的挑战。
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增大,工业废气的每日排放量急剧上升,导致环境中PM25和酸雨等环境污染产物含量的增加。例如,北京是世界雾霾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可吸入颗粒,在APEC会议期间,北京周边城市的工厂停产,同时汽车也限号处理,从而促使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急剧下降。由此
f可知,环境已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极大影响,生态环境根据人类的活动而做出反应,同时通过对人类活动的调节限制也可以改善环境状况。
我国过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经济高增长,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重要代价,中国资源的利用效率确实跟国际先进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在工业生产中,许多工厂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混乱,资源利用率低,工业废物排放量大,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在农业生产中,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一直沿用传统农耕技术,未能建立稳定、高效、低耗的农业生态系统,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土地生物量减少,形成恶性循环。无论是工业生产方式还是农业生产过程,都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改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减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的滥砍滥伐以及森林火灾等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导致我国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资料记载,目前中国领土现状为: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剧,恶性循环。为了克服水土流失现状,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减少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同时在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要学会维护生态系统,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植树造林,防止环境的过度恶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当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更应通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制度保证,提升民众素质等方式,探寻出适合中国国情和现实情况的而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强化生态文明观念的引导,从思想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