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
1
B境界格调

A《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诗歌。它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
f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5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⑴见往事耳(.⑶恐已暮矣(.6选择停顿不正确的一项(A卿今当涂掌事C非复吴下阿蒙))⑵蒙辞以军中多务(.⑷盲臣安敢戏君乎(.)(2分)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D盲臣安敢戏君乎))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2分)9同是“劝学”,比较一下孙权和师旷劝说方式有何异同?(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阅读(28分)(一)阅读《说和做》选段,回答问题。(13分)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