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MRI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对比研究一【关键词】肝癌螺旋CTMRI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和MRI对原发性肝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此两种检查方法临床诊断效果各有特点,本文对1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效果作了比较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50例,为~在我院诊断治疗的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订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1。150例经临床、肿瘤标志物检查确诊,82例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确诊,58例经介入治疗确诊。患者均同时作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和MRI检查。12检查仪器与方法螺旋CT双期扫描检查均采用肝动脉期、门脉期标准条件对患者进行肝脏螺旋CT双期扫描。使用TMCT机和自动压力注射器。使用对比剂:优维显,总量按15mgkg体重计算,采用自动压力注射器单相注射,速率3mls,经肘静脉注射后228s肝动脉期,60~70s门脉期全肝扫描。扫描条件:120KV240mA距阵512×512扫描层厚10mm或8mm。pitchl,180度线性内插轴位重建技术,10mm或8mm图象重建。MRI扫描均采用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机,患者仰卧位,CTL线圈,所有病例均行矢状位T1W1TR400~440ms,TE42ms,T2W1TR30003025ms,TF102~118ms,轴位T2W1TR3000ms,TE120ms及反转恢复序列STIR,注射GdDTPA后增强扫描,剂量02mlkg,行矢状、冠状及轴位扫描。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将CT双期扫描、MRI对原发性肝癌的可检出性进行χ2检验。2结果21CT表现138例患者在肝动脉期病灶显示病理血管呈明显强化表现,其中均匀一致的高密度的72例、不均匀高密度的27例、低密度的26例、等密度的13例。在门脉期病灶密度开始下降,在动脉期呈等密度的l3个病灶均为低密度。本组检出门静脉癌栓47例,侵犯胆管15例,肺转移7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5例。22MRI表现144例患者T1w1:高、中、低3种肿瘤信号的比例约为21178:36:30差别较大,如果出现假包膜征,则表现为肿块边界清楚,周围低信号带厚度不一。T2w1:肿瘤信号较高,多不均匀,坏死小区和活瘤结节相互交错,肿瘤信号不均匀,注射增强剂扫描后,多数肝癌在T1w1上会呈现出轻度不均匀的强化。本组检出门静脉癌栓50例,侵犯胆管16例,肺转移7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5例。23MRI与CT诊断效果比较CT正确诊断138例,诊断正确率为92MRI正确诊断144例,诊断正确率为96。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诊断的正确率稍高于CT。结果见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