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对太湖的水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整个太湖全湖平均氮磷含量分别高达40mgL和013mgL,已远远超过富营养化湖泊的标准,藻类已经呈全湖性分布。造成太湖水体氮磷增高,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太湖流域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总量巨大
f太湖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高密度地区之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外来人口增多使得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量迅速增大,成为太湖河网地区氮磷指标的重要来源。
12环太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面广量大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发
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加上农家肥不再被利用,农民的生活污水直接进入河道,不少农村河道已成为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的“化粪池”和农村垃圾的倾倒场所。其次,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60以上农药、化肥随农田排水排入河道水体。据统计,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从1979年的244kg增加到目前的667kg。
13气候变化及湖体水循环能力降低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变暖,环太湖区域冬春季温度逐年上升,导致越冬
藻类数量的提升和爆发性生长期的提前。同时由于太湖流动缓慢、蒸发量大,降水补充少,水位下降,水循环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明显减弱,从而促进了太湖蓝藻的爆发性。2007年14月太湖水温高于正常年份,尤其是4月25日以后太湖水温一直维持在20℃以上,为藻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温度条件;2007年14月太湖水位相对较低,4个月平均水位为294m,比常年平均水位低5cm,单位水体光照强度较大,再加上整个太湖水温相对较高,促进了藻类生长;同时,2007年14月偏南风风向显著高于往年平均,使得其他湖区的藻类易于向梅梁湾聚集,加上34月风速明显偏小,有利于微囊藻上浮形成水华。
因此,可以看出人为活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如大气污染、城市污水排放、农田化肥使用过量、生态环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