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以制夷C.习兵战不如习商战B.自强、求富D.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6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的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甲午战争后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17“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其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主张战争的正当性,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
3
f是A.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C.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B.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D.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
19新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定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强调革命史观(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近些年来强调现代化史观(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趋势)。以下不能同时体现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是A.太平天国提出的《资政新篇》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D.抗日战争
20不同史观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历史,对于鸦片战争,中英两国史学界也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以下属于近代化史观看待的是:A.中英战争B.通商战争C.鸦片战争D.夷匪犯境
21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中谈到“历史的真实不能完全用那些惯用的‘身陷绝境’、‘弹尽粮绝’、‘敌强我弱’、‘被迫撤离’等,颇有开脱战败责任的词汇。清日战争中,清军的处境恰恰与惯用语的状况完全相反清国人只在耻辱的呻吟中怨天怨地,最终未能从自身的弊端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作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敌强我弱B.清军将士在战场上胆小怕死,离城而逃,主动撤离C.北洋水师遭受重创,李鸿章避战自保D.封建制度的腐朽,致使国民爱国意识淡泊22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