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沟通思想,以自己言行规范学生的行为,感化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使自己不仅成为良师而且也是益友。当真正成为了班级的一员后,学生就会和你无话不谈,你才能他们的话语中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方法,适应性,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需要,窥探到他们的内心,这样有利于你“对症下药”。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就必须多和学生接触,多和学生打交道,尽量多的去了解、掌握学生的有关“背景”材料,努力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话题,使自己融入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教师也应当尽量多的让学生了解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熟人”,使其在老师面前感到安全、亲切、可靠。要和学生平等对话,共同进步,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并从中得到乐趣,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由于学生不再把老师看成“权威”,所以,学生、老师都会在共同的教与学活动中感到无比的轻松自如,形成积极的班级氛围,自然中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情绪,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树立威信,保持权威,外柔内刚新教师往往把握不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的尺度。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思想常常很活跃,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点,容易受到学生欢迎,也更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但是,与学
f生距离近了之后,却发现学生会不尊重你,班级纪律成问题,学生们并不自重,理想中的民主成了现实中的散漫。于是新老师开始观察老班主任如何带班的,看来看去,看出一个字,那就是“凶”。凶的教师对学生冷若冰霜,学生在他面前噤若寒蝉。和学生严格保持距离,班级纪律自然是很好,各项常规评比也是遥遥领先。新教师很是纳闷不解,虽然心又不甘,然而最终还是会选择走这条道路。因为这条路走下去,至少能立马见到阳光。而民主的办法,往往会品尝到现实的苦果。
但是用凶的办法对付以前的学生可以,现在也慢慢不行了。以前的学生犯了错误,你罚他,他会吓得发抖,乖乖听从处罚。而现在的学生就不一样了。你对他发火,他很可能会跟你顶牛,万一他跑出去不回来,你还得去找他,那个时候,你就被动了。要是碰到不太讲道理的家长到学校里来闹,你的日子还真不会太好过。
要是不想多事,就对学生的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只要保证在你任上别出什么大事就行。那么,你就是那个“弥勒佛”老师,这样的老师在现在的学校里也是很常见的。学生其实很欢迎这样的老师,碰到期中期末考试学校安排这样的老师监考,学生们甚至会额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