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是中国士人进行文化积累、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唐初产生于民间,经千余年的发展得以遍布中国各地,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都做出了很大贡献,甚至走出国门,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播。书院得以普及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理学家的提倡,并把它作为替代以考试为目的的功利教育的方式;二是印刷术普及后,识字的大众增加,官学没有办法负担教育这么多人的重任。书院学规最早见于宋代,最有名的要数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宋理宗曾经将此篇手书赐示国子监诸生,遂成为天下共遵的学规。白鹿洞书院是朱熹讲学基地之一,《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定的学规。朱熹一生从事讲学工作,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他对当时的教育制度不满意,提出自己的办学宗旨。在学规中他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务记览、为词章、钓声名、取利禄;而在于给从学者讲明义理以修其身,推己及人,最终为圣贤。
f(1)朱熹将“五伦”观的确立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它是维护社会秩序,明确人伦关系的永恒准则。离开这“五教”就没有学问,它是为学的基础,也是为人的根本。(2)朱熹主张知在先,行在后,学知识为了实践。(3)朱熹将董仲舒的格言“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继承下来,作为处世准则。又将孔子、孟子的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也继承下来,以此教育学者,作为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准则。
3.王阳明心学产生的由来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①,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②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中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王阳明《传习录》【解读】《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以及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代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完成者。他论证了“心即理也”的命题,提出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之说,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程朱理学将社会的纲常名教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并将其视为一种外在的绝对的东西,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早在宋朝时期就有不少思想家开始对程朱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