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韵》反切标注中古音,对中古前出现的字再标上古声韵调,对现代字则只注汉语拼音。释义一般按本义、引申义、通假义顺序排列,释本义以《说文》为据又不拘泥。
⑩《汉语大词典》:
以释词语音义源流为主的大型语文工具书。由上海、山东等组织编写,19861994出齐13卷,前12卷为正文,每卷首都有该卷部首检字;第13卷为附录,附有音序与笔画检字。收词目37万左右,5000余万字,设200个部首。其编排和注释体例是:字形为繁体与简体、正体与异体兼收;注音兼用现代音和古音(含中古音、上古音);释义先释单字各义项并引书证,再分列以该字为字头的复音词或词组,词语义项力求穷尽。引书证古今兼顾,以便反映词语演变历程。书证凡古代的用繁体,凡现代的用简体字形。
825
f2资料类工具书:又叫类书。
①《通典》:
唐代杜佑编撰,是一部关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资料性工具书。书成于唐贞元十七年,历时三十六年。全书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门,门下又分若干子目。所收典章制度上自黄帝,下至唐代天宝年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有较高参考与研究价值。
《通典》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与宋人编的《通志》、元人编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②《通志》:
宋人郑樵编撰,共200卷,体例仿《通典》。分帝纪、皇后列传、年谱、诸略、列传等目,上自三皇,下迄隋代。其中氏族、六书、七帝、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草木昆虫等内容为全书之精华。
③《太平御览》:
宋代李等奉太宗命编撰,是一部辑录古籍文献的大型资料类工具书。全书共1000卷,分55门。辑录了古籍材料1600多种,其中多为古籍佚文。书初名《太平类编》,太宗赐名《太平御览》。
④《佩文韵府》:
清代张玉书等编撰,成书于1711年(康熙五十年),是一部汇辑词汇、典故等资料的工具书,可供作诗写赋查找典故、词藻之用。该书是在元代阴时夫《韵府群玉》、明代凌稚隆《五车韵瑞》的基础上增补辑录而成的。全书按诗韵排列,故称“韵府”。全书212卷,按平、上、去、入四声标目,每一部收录同韵的字,并注音释义。每单字下辑录尾字与单字相同的词语(即“韵藻”),按顺序排列,并举书证,罗列典故。所列材料以经、史、子、集为序,后面再附以“对语”、“摘句”。
⑤《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民国初刘钧仁编撰。全书12集,集中再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