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组织既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全盘肯定,而是规范和约束,这证明双方不完全是合作关系。齐海丽(2009)从治理理论的视角阐述合作伙伴关系是治理理论的主体要素,强调多中心多主体参与治理的过程就构成多中心的治理秩序。康晓光将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关系上升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体现,政府应给予非营利组织更多的发展空间3。龚咏梅从合作主体的角色、权力比较、合作方式等方面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互动关系分为八种类型,突出强调“供销”式合作模式和合作伙伴模式4。综上,关于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国外学者研究起步早,成果显著。国内的学者多关注政府对非营利组织造成的影响,非营利组织对政府的依赖等方面,对他们良性互动的研究以及发展走向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三、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的必要性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就是指市场机制在解决资源配置方面的无效率或低效率。其中一个表现常见于公共产品的“搭便车”现象以及随之而来的污染问题。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是与市场失灵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政府失灵”又称“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5。主要类型和成因有:政府机构低效率、公共政策失效、政府的内部性、寻租、行政职能定位不当。寻租也是官员争权夺利的常用手段。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现象的存在,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由于我国“强国家、弱社会”的特征明显,因此迫切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主体性。治理理论。治理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理论强调私营部门和非营利部门如果符合条件也能成为不同主体的权力中心。二是主体界限的模糊性和权力的依赖性。多元化的不同主体存在着相互依赖和合作伙伴关系。三是网络体系的自主自治。这一网络就要求各治理主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相互促进增进合作加强对话和理解,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志愿失灵理论。又称第三方管理理论,萨拉蒙认为,非营利组织固有的缺陷在于其由于利益驱动、道德失控、约束缺失等因素,会产生“志愿失灵”。如果自我和外部约束软化,就会偏离非营利组织的宗旨,导致非营利组织失灵。志愿失灵也恰好证明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6。四、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实现良性互动的意义(一)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