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情怀与境界,是植根中
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的一种文化)
f④民族性格。(中华民族是一个内敛的民族,中国人对兰花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与
性格认同)
⑤先贤影响。(孔子、屈原、郑板桥、张学良等先贤爱兰颂兰,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群体
形象给人以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⑥栽培乐趣。(赏兰、侍兰过程中能获得持久的审美愉悦)
⑦象征意义。(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形神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肺腑的香味。其品格风范已成为国人推崇的理想人格的象征)(共3分。每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得满3分为止,意对即可。“历史悠久”、“外形美丽”、“气质好”这样过于简单的答案不是好的得分点,可以两个点合并得1分。完全脱离材料的观点不能得分;例如“养兰具
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二、(共40分)
(一)(共4分)
7.B(2分。说明:A项解释的是“误导”,只是魔术的科学原理之一。C项以偏概全。
文中说的隐性误导有两种,一种叫变化盲视,还有一种叫无意盲视。D项错误地转述原文)
8.C(2分。说明:A和B中运用了“误导”心理原理中的“隐性”误导原理。D中利用了
视觉系统中神经元成像的原理)
f(二)(共10分)
9.青年学生不要总是上网浏览,要多读(年长者写的)书。(共3分。本题考查整体感知能力。只答“关掉你的浏览器”,得1分;因为它只是作者观点的一部分,不读全文,只答成“不要总是上网浏览,要多读书”,可得2分;这个答案的缺憾是
看标题也能完成。
没有关注写作对象。作者在开头就特别说明记者的年龄,在文中好几处提到中学生,这足以“青年学生不要总是上网浏览,要多读书”得3分)
说明本文是针对青年学生的。
10.第①段中“新闻记者采访”这件事是借“总会网上浏览”的害处提出观点。第④段中的论据“我写书评”,则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证明观点。(共3分。答出一点的得2分,答出两点的得3分。只答“都能增强说服力”的得1分。材料如何为观点服务,或者说观点与材料之
间的联系,要说清楚。议论文常见的思维方法是:观点源于材料,这就是第①段中材料的作
用,二是材料服务于观点,如第④段中的“我写书评”这则材料)
09年江苏常州中考语文试题09年江苏常州中考语文试题
11.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1分);有联系亲身经历的事实或道理依据(1分)。说理清楚,有一定说服力(2分)。(共4分。这是开放性题,但基本依据仍然是文本。如同
意,则要紧扣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