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作文是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有效途径》课题阶段性汇报我们丰山小学申报了“实践性作文是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有效途径”这一课题。从课题申报之日起,本课题一直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着,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这段时间里,课题组开展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遭遇了哪些困惑呢?现将一学期以来所开展的工作作如下简要汇报:一、课题的基本情况小学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应高度重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愉悦的写作心理。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学生在这一阶段并不喜欢习作,习作成了他们最惧怕和头疼的事情。如何让学生赢在习作起跑线上?成了我们进行此项课题研究的初衷。其次,中年级学生的习作指导也同样面临一个突出问题:指导不当,学生习作可谓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毫无个性而言。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它的根源所在。从习作要求来看,低年级学生习作是以看图说话写话为主,内容统一,只要达到句子通顺,条理清楚即可。训练、评价的重点为语句,而中年级的习作向高年级习作要求过渡,以命题习作为主,缺少了以图作为内容这一载体,学生则一时手足无措。为了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教师往往是选择一个主题对全班学生细细指导,结果收上来的习作就变成了“同一主题,同一内容,同一写法”。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中年级的孩子多在八、九岁之间,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善于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加以描述,但是一般不会加以提炼,需要有效地提醒和指导才能将一件事叙述清
f楚,并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中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比较欠缺,因而模仿能力也很强,尤其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往往会选择似曾相识的参照物来进行模仿,以减少自己的操作难度,教师的指导或例文的学习就成了学生的“参照系”,无怪乎,学生也就写出了相似的习作。如果我们中年级语文教师因为学生的这两方面特点而不去指导学生习作,那么学生的习作水平就不可能得到提高,也没有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也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的。因此,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则成了当前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不少实验学校已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