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也很好。我先前听的时候,发现几乎每段结尾都渐缓。刚才周智文说乱,大概是说语速、语调处理的问题。确实,我们在朗读中应该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徐疾、语气的轻重缓急,(板书“词语抑扬顿挫、文句舒缓徐疾、语气轻重缓急”),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下面,给大家5分钟时间,自己揣摩文章怎么去读。(学生朗读,甚至拿腔拿调。)
f师:刚才大家诵读都很认真,经过这样的诵读,我们感受到一些什么?生7:文章写的是苏轼一次游览,在赤壁的江面上,跟朋友一起喝酒唱歌,谈论人生,一直到第二天早晨。生8:我觉得苏轼的心情很好,很闲适。师:说说看,怎么感受到的?生8:他们自在地喝酒,喝得很尽兴,而且是一轮又一轮地喝。还有,看着美丽的景色,有明月,还有清风,他们的小船又在广阔的江面上行驶,我猜想苏轼心里很愉快的。师:体会得好,主要是他想象得好,也可能他就是把自己换位成苏轼了。大家继续说。生9:我觉得写洞箫的那一处写得好,四个“如”,写出了音乐的性格,或者就说是心理吧,很丰富,不单调。生10:我觉得第三段和第四段比较难理解,希望老师讲一讲。师:好,我们已经建立起一个大概印象。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篇赋的内容。那就是“事、景、情、理”(教师板书:“事、景、情、理”)大家说,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课文中的话回答。生(乱答):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师:不够凝练。生: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师:还不够凝练。生(大声):游赤壁。师(笑):也太凝练了吧?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核舟记》中一句话,也就是那枚核舟的主题来概括,想想是怎么说的。(生茫然)师: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生:“大苏泛赤壁”云。(师板书:“大苏泛赤壁”)师:作者还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现在我们要给这幅图卷命名,应该叫什么?生11:泛舟赤壁图。生12:月夜江水图。生13:秋江风月图。师:他们三个人的说法你们喜欢哪一个?生:秋江风月图。师:那我们就用这个。(板书:“秋江风月图”。)这幅图中有哪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生:清风、水波、月。(教师板书“风、水、月)师:在后面的赏析中,我们还穿越形象的屏蔽,品味这三者内在的意义。下面说说感情。我个人觉得只有两种感情,那就是生:快乐、悲伤。(师板书: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