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对于问题情境的预设已引起普遍重视,它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更贴近社会生活和儿童实际。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他们的世界千奇百怪,色彩斑斓,课堂上经常
3
f出现偏离我们预设的生成,有时让我们感到不可理喻,偏离教学内容,但作为老师的我们一是要静下心来,还以一颗尘封已久的童心,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倾听孩子提出问题,千万不能跟着“乐”,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拖回预设的轨道。这不仅关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抽象与应用过程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潜能的发挥,决定他们学习活动是否生动活泼,富有个性。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捕捉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从熟悉的地方显出新的风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瞬间。二、善于捕捉学生灵动的思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如果老师放弃了那双举起又放下的手,忽视了那张欲言又止的嘴,那么就不会出现这没有预设的精彩和自发的掌声,学生智慧的光芒,创新的火花也许从此消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更要长着一双慧眼,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关注学生那灵动思想的产生。这灵动的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知识的疑问,二是对知识独到的理解和感受。这灵动的思想可能是直觉,也可能是综合推理,也有时会是异想天开,其特征是与众不同。如果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随时把握学生那灵动的思想,并做一个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我们的课堂也将因为学生的灵动而体现着生命的灵动。这个片断是特级教师徐斌教学的片断。但在教学时,绝大部分老师没有像徐老师那样耐得住寂寞。往往当一、二个学生有所感悟时,马上就会揭示课题。于是,绝大部分学生奉命停下,仔细倾听那一、二位同学发表意见。其实,这样的探究活动,只是少数思维灵活的同
4
f学探究而已,而绝大部分同学还没有感悟,没有发现,他们的学习活动就被叫停了。而徐老师却做得比较到位,他没有被那寂静的课堂打乱教学进程,而是放足了时间,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深刻体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其实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一种短暂的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