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实现了利率完全自由化。
2汇率自由化。19491961年,台湾地区的外汇管制经历了单一汇率、复式汇率、再单一汇率的过程。1970年12月实施《管理外汇条例》采取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1978年8月,台湾当局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实行以“中心汇率”为核心的机动汇率。1987年7月,台湾地区开始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机制,大幅放宽外汇管制,经常项目的外汇收支实行完全自由化,居民可自由地持有和使用外汇。1989年4月,台湾地区废止了中心汇率制度及汇率波动幅度限制,采用以自由议价为基础的新汇率制度,汇率开始由外汇市场供需自由决定。
3拓宽投资渠道,创新避险工具。1973年4月,台湾地区制定了《国库券发行条例》,同年10月,首次发行“国库券”。1976年5月,台湾地区汇集几家银行以及“中央投资公司”合股成立了首家票券公司中兴票券金融公司,紧接着,又有两家票券金融公司
f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相继成立,台湾地区的货币市场展现雏形。1991年允许银行开发各项新型金融商品,包括外币保证金交易,利率互换,买卖期权等。1997年6月,台湾证交所允许31家上市公司可以发行认股权证。1998年,台湾期货交易所成立,推出了台股指数期货。由于投资渠道的不断扩展,创新了各种避险工具,台湾地区在推出QFII制度、解除各种限制的过程中显得十分从容。
4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从19811990年,台湾地区的经常账户余额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外汇储备从1980年的2205亿美元上升到1990年的724亿美元。雄厚的外汇储备,再加上外汇管制,应付金融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5不成熟证券市场的特征。台湾地区的证券市场成立于1962年,在相当长时间里仍然显示了不成熟证券市场的特征。①上市公司家数少。1997年末,上市公司家数为404家,少于韩国的776家、中国香港地区的658家和泰国的431家。因市场筹码少,人为炒作因素较重。②周转率高。截至1997年12月底,台湾地区证券交易所股票周转率高达368,为东京的11倍,新加坡的65倍,香港地区的4倍,表明短线进出之频繁。③个人投资比例高。1997年自然人持股比例为5627。④证券商规模及能力欠佳。1991年
f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台湾地区证券商达353家,但专业人才缺乏,且营运情况不稳定。综合证券商的承销业务也因以抽签为主的承销制度无法发挥其专业能力。
2台湾地区实施QFII制度的历史特征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在证券市场开放过程中都遵循了从间接开放、到有限度直接开放、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