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蛋鸡生产中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
目前我国蛋鸡业在疫病防控、优良品种培育技术、引导大众消费以及蛋鸡生产性能上,与发达国家蛋鸡生产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来自中国畜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商品蛋鸡存栏16亿只,共有养殖场、养殖户近78万个。其中有一半的养殖户饲养量不足2000只。全年可生产鸡蛋2700万吨,平均入舍蛋鸡单产15.16千克,产蛋鸡料蛋比2.5以上,年死淘率在1520%之间。
是哪些因素的存在最终导致了这些差距?除了部分原因是饲料质量因素造成的外,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养殖者在饲养管理上的不足以及疾病防治上还存在着漏洞。特别是由于当前国内疾病的流行性和复杂性,广大养殖者不得不加大疫苗免疫的种类和免疫的强度。在免疫的种类上要进行多种免疫,比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炎、鸡痘、传染性喉气管炎、禽流感,有的地区还要进行传染性鼻炎的免疫。在多种免疫的同时免疫的强度也较大,就拿新城疫免疫来说:在蛋鸡开产前新城疫的灭活疫苗的免疫就要进行3次4次,新城疫活毒疫苗的免疫开产前要免疫4次5次,开产后还要每间隔6周8周进行一次新城疫活毒疫苗的加强免疫。
如何在保证鸡群不受疾病威胁的前提下,减少免疫的种类和免疫的强度?我们就要强调在饲养上的进一步养殖分工,以及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和适度规模的标准化饲养。养殖上的分工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养殖上的分工是指社会上要有专门饲养后备青年鸡的养殖户,有专门养殖产蛋鸡的养殖户。就是将蛋鸡的后备鸡群的饲养和产蛋鸡群的饲养分开。这样将有利于饲养的专业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一些疾病的防控,将疾病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
f目前,国内养殖场和养殖户饲养商品蛋鸡的方式多是后备鸡和产蛋鸡饲养在一个场内,养殖场内往往是多日龄,有的甚至是几个品种同时存在。这种饲养方式势必造成一些疾病在鸡群中的持续存在,仅仅依靠加强免疫是不可能很好防治当前存在的疾病,更谈不到对疾病的“净化”。在这种方式下进行的疾病防治将会使病原体在免疫压力的选择下变得更具有致病力。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当一种疾病进入到鸡群时,发病有临床表现的往往是处于产蛋高峰期的鸡群。因为此时鸡群处于高产期,其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较低。产蛋高峰期鸡群发病时小日龄和大日龄的鸡群是没有什么临床表现的。但是随着发病鸡群发病的减轻,小日龄的鸡群和大日龄的鸡群也会相继发病。而且发病的临床表现以及损害性可能还要比先发病的鸡群严重。
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