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经济林面积的减少,而是将经济林的产量增加,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我国与国外的发展态势呈现出截然不同局面。我国为了能够增加经济林的产量,而进行盲目扩大经济林的种植面积,但是所种植的经济林的单位产量却相当低,而且质量和品相也相对较差,无法与国际市场那些优质果品竞争。由于我国经济林发展方式时间过长,最终导致了为了能够稳定生产数量,就只能盲目的开拓新的土地进行经济林的种植。另外,对于种植新技术的推广和实行的情况不容乐观,没有办法实现高产、优质的生产规模和效益,无法适应新时代经济林发展的具体要求。
(三)经济林生产规模化较低
我国经济林的发展并不是规模化生产,而且分散、零散的进行发展。这样的生产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首先是无法大规模的进行技术的推广和投放使用;其次就是缺少建成商业化的基地的契机;再次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存在问题,令人堪忧;因为缺少规模效益导致很难出现大规模的产品集散市场,致使销售成本上升,产品损耗加大的可能也提高了。因而,经济林的分散弊大于利,它减少了建立品牌和产生积聚效应的机会,也降低了提高质量的可能。
(四)经济林缺少发展规划
我国经济林种类多样,物种丰富,但是仍然有许多的树种没有被开发利用出来,成为野生树种,反而过多栽培银杏、板栗等常见树种,导致目前经济林失去了栽种特色,逐渐朝着趋同化迈进,而且这些同化的树种的出路狭窄,基本上存在着产出过剩的现象。另外,在生产中没有前瞻性,而且跟随市场变化盲目跟随进行种植,待建成投入市场之时,才发现该市场已经过于饱和,所种植的经济林已经没有了市场竞争力。过于忽视本地的独有特色经济林,过多种植大众树种,最终失去了独特的地理特色优势。
三、经济林未来发展对策
(一)促进经济林种植规模化
由于我国的实际经济林发展状况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所想要完全的将国外的发展经验照搬照抄是不行的,但是可以在某一程度上借鉴到一些对我国经济林发展有利的经验,例如学习如何在某一发展阶段成功实施规模化的经验。我国目前在公司与农户相结合的规模化经营已经卓有成效,企业与农户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互利互惠,企业能够就近收购到质量较高原材料,而农户有拥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从长远来看,对于该地区的管理水平的促进也有一定的作用,进一步将先进的种植技术在该地区中进行推广。另外要能够在企业发展具有较大规模的前提下,制定经济林具有高质量、高数量的产出目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