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拿东西等等。“感受爱,回报爱。”李老师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回报。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很多爱的回报,对后进生,对中等生,对优等生,这不是一般的老师能做到的,也是让我们佩服之处吧。从事教师工作以来,我都按自己的想法去“爱”我的学生,不管怎么说我有了一颗爱孩子的心。但是,看了以上李镇西关于爱心和童心的随想以及他和学生的故事,我发现我对学生的爱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爱”“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去和学生做朋友了,也有一些学生把我当朋友了,然而,我觉得我还没有好好地“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对于学生的“喜怒哀乐”,我还没有好好地和他们分享、分担,特别是对学生个人。爱学生,需要真诚,需要行动。
f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我们的大多数老师都是有爱心的,对于后进生,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会想到用爱心感化他,可面对一些后进生的屡教不改时,我们又有多少老师能有耐心反复地对其进行教育呢?大多人想到的都是放弃或愤怒。很多老师也曾遇过不少后进生,也用爱心感化过一些后进生,但当面对一些软硬不吃、屡教不改的后进生,大都选择了放任自流。我曾在办公室里对一个顽劣的孩子进行教育时(他多次被我叫到办公室),一个前辈就说我,“那样的玩样你就不要管他了,还把你气够呛”后来我就放弃了。的确,当你的孩子做练习题时,第一遍不懂时你教他,第二遍不懂时你也可以教,可第三遍时我想你就要发火了,不是吗?当老师久了,变得一点耐心都没有了。我们老师的耐心已在与顽皮学生周旋中不知不觉中丢失了。看了李老师的这本书,我想我们该检讨一下自己了。万同是一个父母离异,跟着母亲过着贫寒生活的学生,他开学没多久就偷了同学的随身听,还经常与街上的小混混一起做些令街坊咬牙切齿的事,整条街的人都认识他,如果我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于预料的反复变化呢?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想我也会如李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可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我可能会伤心、会生气,会觉得他已无药可救了,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会放弃。可李老师没有放弃,他所做的一切让我羞愧,那得用多深的爱和多大的耐心来支撑的教育信念啊。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就不能支撑起你的爱心。让我们每位老师都对学生多一点耐心吧!记得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