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k,从而决定了各轴上力的分布。这里建立的制定过程等式仍然有效,对于加速,加速度为正值。
72、制动系统设计与匹配的总布置设计硬点或输入参数
新车型总体设计时能够基本估算如下基本设计参
数这些参数作为制动系统的匹配和优化设计的输入
参数
已知参数
A车型
B车型
轴距(mm)
1840
2450
整车整备质量(Kg)830
922
4
f满载质量(Kg)
1410
空载时质心距前轴中心8646
线的距离(mm)
空载时质心高度(mm)500
满载时质心距前轴中心9787
线的距离(mm)
满载时质心高度(mm)730
15021242
5001462
730
73、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731基本理论1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在分析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比例以前,首先了解地面作用于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hg
Fz1
Fz2
图731
5
f由图731,对后轮接地点取力矩得
Fz1L
Gb
m
dudt
hg
式中:
Fz1地面对前轮的法向反作用力;G汽车重力;b汽车质心至后轴中心线的距离;m汽车质量;hg汽车质心高度;
du汽车减速度。
dt
对前轮接地点取力矩,得
Fz
2
L
Ga
m
dudt
hg
式中Fz2地面对后轮的法向反作用力;a汽车质心至前轴中心线的距离。则可求得地面法向反作用力为
Fz1
GL
b
hgg
dudt
Fz2
GL
a
hgg
dudt
(731)
6
f2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在任何附着系数的路面上,前、后车轮同时抱死的条件是: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之和等于附着力;并且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别等于各自的附着力,即:
F1F2G
F1Fz1
F2Fz2
消去变量,得
F2
1G2hg
b
4hgLG
F1
Gbhg
2F1
(732)
732计算算例与计算结果
由上述结果可以分别得出车型A和车型B的前、后车轮同时抱死时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关系曲线理想的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简称I曲线。
1车型B的I曲线
下图为车型B空载和满载时候的I曲线F2(N)
7
fF1
2车型A的I曲线下图分别为车型A空载、满载的I曲线F2(N)
8
fF1
74、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矩的确定
741车型B制动器的制动力矩计算
车型B所采用的为:前面为盘式制动器,后面为鼓式制动器。下面就两种制动器分别进行制动力矩的计算。
已知制动总泵的参数如下:
总泵缸径
2222mm
总泵压力
877Kgf
9
f1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力矩计算a基本参数
缸径摩擦块面积摩擦块厚度摩擦块有效厚度有效半径制动盘厚度
511mm359cm210mm9mm977mm12mm
b计算依据
假定衬块的摩擦表面全部与制动盘接触,且各处单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