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学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教学这类文章一定要能让学人在文言的背后感受并体会到古圣人那颗炙热的心与照耀夜空的灵魂。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应该在教学“文”的过程中落实“文言”,把教学“文言”作为基础手段,把“文化”渗透作为终极关怀。“文言”与“文化”不可背道而驰,顾此失彼,断不可把“文言”与“文化”剥离为两张皮。二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学目标:1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2.掌握文中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3.通过把握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经世济民思想。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略)二、导入课文直接导入,读课文标题。这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完整的是课文第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这一句话,你读出了怎样的语气?(从语气助词“也”以及句末连续运用的三个虚词“焉”“耳”“矣”中可以读出梁惠王:①充满疑问与遗憾;②自我满意感)梁惠王所做的一切最终结果如何呢?(民不加多)注意“加”是“更”的意思。三、文言基础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表示假设,如果…就…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f精品教学教案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判断句)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衣:名词作动词⑤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王:名词作动词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三、一读课文,辨“民”义(探讨梁惠王与孟子观点分歧的根本所在)1.理解梁惠王心中的“民”讨论一:如果你是当时的“民”,你会依附于梁惠王吗?为什么呢?(明确:不会。因为: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意味着人民生活不安定;2,“王好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