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词歌妓传播的特色r
徐枫r
r
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产生的一种音乐艺术,它上承于诗,下衍为曲,既有文学特性,又具音乐性,是诗乐结合的新创造。两宋词集,或称“乐章”,或称“歌词”、“寓声乐府”、“近体乐府”、“歌曲”、“笛谱”等等,正可见它的音乐性质。因而,词的传播往往离不开好妓好歌喉的传唱。那么,宋词的歌妓传播究竟具备什么特色?本文试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r
r
r
r
一、即时传播,时效性强r
r
唐宋时代,词是一种与音乐相结合的、可以吟唱的新兴抒情诗体,音乐性是唐宋词突出的艺术特性之一。词既具有文学的特性,又有音乐的特点,是“声学”和“音乐文学”。词的这一艺术特点,决定了唐宋词的传播呈动态的方式,它既具有与一般诗文传播相同的地方:可以通过书面传播,让人们阅读和接受;又可播之管弦,付之歌喉,通过“鬻歌售艺者”“脆管清吭,新声交奏”(《武林旧事》卷三“元夕”条)的传唱,让人们喜闻乐见。可见,词的传播渠道与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同。就传播而言,从词的创作到词集的编印成籍,乃至抄本、刻本的产生,进而进入传播渠道,往往有一个过程,一段较长的准备时间。而事实上,在这一抄本、刻本尚未产生的时段里,许多词作就早已广为流传了。在这段时间里,词主要是通过歌妓得以传播的,而即时性,正是词的歌妓传播的一大特色。r
r
在秦楼楚馆、花间樽前等特殊的环境中,词的传播与词的创作往往是即时进行的。词人创作甫就,歌妓即应声而唱了。相对于书面传播而言,词的歌妓传播即时应唱,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r
r
如晏几道(小山词自序》云:“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而已。”创作与传播同时同地进行:“每得一词,即草授诸儿”,使词不依赖于抄本、刻本等词集之类的媒体,而是直接得之于词人草就的词笺,当时就由莲、鸿、苹、云诸歌妓传唱给现场的听众,时效性很强。再如,苏轼的《戚氏》词,就是在宴会上“随声随写,歌竟篇就”的(吴曾《能改斋漫录》)。歌妓对这首词的传唱是与词人的创作同步进行的。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载张于湖知京口,因多景楼落成而大宴合乐时,亦有“于湖赋词,命歌妓合唱甚欢”之记载。这也是歌妓当场传唱词人即时赋就之新词的例子。这些由官妓、家妓、私妓组成的歌妓队伍,从中央到地方,从宫廷到私宅,上下勾连,纵横交错,形成了宋词传播的巨大网络。一首好词往往通过这些不同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