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新课标教材人教A版《数学23》选修第三章统计案例
《独立性检验》教学设计说明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独立性检验》为新课标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虽然本节是新增内容,理论比较复杂,教学时间也不长12课时,但由于它贴近实际生活,在整个高中数学中,问题背景分析地位不可小视在近几年各省新课标高考试题中,本节内容屡屡出现,而且多以解答题的形式呈现,其重要性可见一分类变量允许犯错斑等高误的概率该内容是前面学生在《数学3》必修中的统计知识的条形2×2列联表的上界进一步应用,并与本册课本前面提到的事件的独立性一节图关系紧密,此外还涉及到与《数学22》选修中讲到的“反2统计量K证法”类似的思想本小节的知识内容如右图。“独立性检验”是在考察两临界值k0分类观测值k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教变量材上首先提到了分类变量的概念,并给出了考察两个分类间的在“犯错误概率不超过”变量之间是否相关的一种简单的思路,即借助等高条形图关系前提下,两分类变量有无关的方法,随后引出相对更精确地解决办法独立性检验。独立性检验的思想,建立在统计思想、假设检验思想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等基础之上,通常按照如下步骤对数据进行处理:明确问题→确定犯错误概率的上界及K的临界值k0→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列联表→
2
独立性检验
计算统计量K的观测值k→比较观测值k与临界值k0并给出结论本节的重点内容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独立性检验的一般步骤二、目标与目标解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主要有:1理解分类变量也称属性变量或定性变量的含义,体会两个分类变量之间可能具有相关性;2通过对典型案例(吸烟和患肺癌有关吗)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步骤及应用。3鼓励学生体验用多种方法等高条形图法与独立性检验法解决同一问题,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4让学生对统计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体会统计方法应用的广泛性,进一步体会科学的严谨性(如统计可能犯错误,原因可能是收集的数据样本容量小或样本采集不合理,也可能是理论上的漏洞,如在一次实验中,我们假设小概率事件不发生,这一点本身就值得质疑)其中第2条是重点目标,也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教学要求之一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基于对学生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