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创新,突破传统界限的新型合作模式和伙伴关系不断涌现,这一趋势一方面是由于随着高校自主权扩大,日益重视构建战略科研合作的新型公共私人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
ership,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了英美等国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合作的有效工具的影响,两种元素共同作用,使得校企之间发展出各种新型知识转化渠道,例如集群cluster、创新能力中心、创新技术平台、创意城市、卓越促进、创新联盟、科技创新园区、创新和研发校园、孵化器、工业研究型校园i
dustryresearchcampus、科学企业挑战计划scie
cee
terprisechalle
ge等。这其中科学企业挑战计划即是效法了
f英国大学中的企业中心和美国的工业与大学合作科研中心UIRCs,在大学内部设立独立的、以科研课题为基础的科研单位。创业型大学E
trepre
eurialU
iversity模式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在高校、企业和创新创业者之间开展科研合作;卓越中心CoEs着重为本科研领域拥有国内外竞争力的合作者提供虚拟或现实的研发合作环境;在能力研究中心,工业与科研界共同进行创新活动,并可以提供公共服务。而集群既是目前德国高校与经济界优化知识与技术转让的行之有效的工具,也是目前国家创新政策大力扶植的方向。集群是围绕着某个具体的产业部门,在制造商、供应商、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商、商会等各种行为体之间建立起的联系网络。以德国的北部生命科学集群(LifeScie
eNord)为例,该集群由汉堡与石荷州共同成立,网罗了该地区约470家医疗、生物和医药技术企业,5所开设了生命科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和3所应用科学大学,150多家医院,还有其他聚焦生命科学的科学联合会、专业科技园区及孵化器等。集群创新模式可以凝聚企业优势,形成鲜明的能力特色、规模效应以及辐射力量,吸引各类投资、企业和专业人才。德国科学界捐助人联合会则笼统区分了五种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类型:1)委托课题,即企业存在单方面的研发需求,由此发起合作,此类合作占企业对高校科研投入的44左右;2)合作课题,即双方都有研究兴趣,共享资源和能
f力,实现优势互补,企业对此类合作的投入达46亿欧元(27);3)基金教席,企业在高校设立教席,企业为此投入15亿欧元(9);4)研究所,此种合作依托高校,由企业与高校共同经营,企业投资1亿欧元(6);5)企业的其他资金支持,包括捐赠、专利、许可证等资金形式,共计24亿欧元14。从这五种合作形式的资金分布可以看出,企业投入高校的大部分第三方经费都投入了委托课题,而第3、4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