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德国学创新:高校与企业的5种合作
创新源自产生好的创意与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化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中去。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与效率驱动的中国经济体不同,德国已经发展成为创新驱动的经济体,这个“创意的国度”在创新潜力和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方面以及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名列前茅。根据德国电信基金会和德国经济联邦联合会2014年提交的创新指数报告的结果,德国在总共3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创新能力竞争中连续两年保持了第6名的位置。1德国高校与企业研发合作的投入与产出高校与经济界的创新合作正是德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特点和优势所在。高校科研机构是德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企业之间通过长期合作形成信任关系,共同解决问题和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对于激发德国的创新潜力、提升国际竞争力贡献巨大。无论是在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与分布,还是在合作关系的深度和广度上,德国高校与企业的研发合作都独具特色。从高校与企业合作广度的国际比较来看,德国经济界提供的科研经费占高校整个研发支出的比例远远超过美日等国。德国半数以上企业都与高校开展知识与技术转让合作,而英国和法国分别只有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企业与高校合作。德国经济界与高校的科研合作密度高,平均每100家企业与
f高校建立了200多个合作关系,尤其是在化工与医药等技术密集型领域,两者之间的研发合作规模远远超过平均,而企业与综合性大学建立的合作关系数量更多。德国经济界提供给高校的研发经费在1990年到2000年间翻了一倍,2005年甚至占到高校科研经费的281,之后有所回落,2012年这一比例在20左右,仍旧远远超过国际平均水平。根据德国科学捐助者联合会《2013年高校晴雨表》,2013年经济界共计向高校科研机构投入17亿欧元科研经费,由此成为高校第三方经费的重要来源。2010年德国各类高校共计获得60亿欧元左右第三方经费,包括来自联邦和各州的公共资金。企业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更加青睐学科门类齐全、尖端卓越科研能力超群的综合性大学,无论是在合作关系还是科研经费的数量上。虽然表3所列德国四类高校获得企业科研经费比例大致相当,但实际上前三类都属于综合性大学。尽管如此,相比于公共资金,企业对于主要从事应用研究的应用科学大学FH的研发投入规模还是非常大:来自公共资金的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在分配经费时主要看重尖端科研成果和精英促进,忽视应用科学大学,提供给此类高校的科研经费只有800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