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现代教育设备的大力普及,同时结合小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这一变化要求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应具备更多、更新、更好的教学活动形式。与新课程一路走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愿与我的同仁们一同分享。
一、导入新课时的活动形式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个精彩的导入,既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又可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导入经常有以下方式:
1复习导入。这是一种常见的传统的导入方式,可以采取教师自己回忆上一堂课的内容,也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小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一定会积极发言,进而能有效渲染课堂氛围。
2故事导入。“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兴趣又可孕育愿望,可滋生动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找一个相关的故事讲给学生,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改编为一个小故事,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好奇心。
3音乐导入。一段优美的音乐,定能沁人心脾,给人以美感。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可以播放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又如学习《一夜的工作》一文,可播放歌曲《歌唱敬爱的周总理》。
4视频导入。多媒体的普及,让我们有条件给学生们展现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参与课堂。可以从孩子们喜欢看的电视剧中剪辑一段,例如《喜洋洋与灰太狼》、《西游记》、《哆啦A梦》、《葫芦娃》等,但要注意一定要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并进行正确引导和总结。
5悬念导入。古人云:“学贵在思,思源于疑”。这种导入方式旨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便能激发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想方设法找到答案。例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人字,让学生给这个人字前边加一些修饰语,学生顿时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心胸宽广的人,见义忘利的人,助人为乐的人,尖酸刻薄的人等等,这时候话锋一转,大家说的都很有理,但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怪人”。怪在哪里呢?他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想必这时候大家都非常期待的来了解这个人。
此外,还有热门话题导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