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方面的感受。对总体的生活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比消极情感越多,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就越强。除此之外,大家一致认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特点有,第一,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人对幸福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存在,尽管它是基于客观事实的,但相同的客观事实,不同人的感受结果相差很大。说明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方面在于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主体对于同一种生活状态的感受之所以不同,可能源于其评价标准、价值定位、预期目标等的不同。这也使主观性成为主观幸福感最鲜明的特点。第二,主观幸福感具有整体性。任何个体在评价主观幸福感时,都要根据自己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它是一种综合性评价。有时主体也很难说明哪一个方面占的比重较大。第三主观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是对一段时间主体的生活状况的评价和感受,是一种长期的情感反应,而不是一时的情绪感受。这种评价和感受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并且对每天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因此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三、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关于主观幸福感,学者提出了许多理论,主要的有以下几种:1期望值理论
个人在进行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这个标准则是个人期望值。若目标得以实现,主观幸福感就高;反之,若目标得不到实现,主观幸福感就低。事实上,过高的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不利的。Wilso
指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极大的威胁6。然而在决定主观幸福感时,期望值的内容比期望值的实现可能性更为重要。测量被试对期望目标的信心时,对实现内在期望个人发展的可能性的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达到外部期望的可能性名誉、
f金钱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因此,期望并不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最好的指标,而期望值、现实条件和个人外在资源权力、地位可以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目标。2目标理论
该理论认为,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目标是情感系统的重要参照标准,检验它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目标的种类、结构和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影响着个人对自身的评价。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目标,所以内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更有价值。如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对大学生来说,浪漫关系和学业满意感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对成年人来说,工作满意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观幸福感,对退休人员来说,社会参与则是主观幸福感感的重要表现。在生活中,目标使人感到有意义,从而产生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