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细节变化
考查形式的变化
1、题干要求变化。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选择题的题干表述有变化,2019年第1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而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由2018年的第1期调整到了2019年的第3题上。
2、文本位置变化。实用类文本阅读调整到了文学类文本之前。从文本角度分析,可能是因为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在阅读方法上有相似点。调整以后,考生解答问题时,思路更顺畅,不像过去那样,要不断调整阅读方法。
3、阅读材料变化,论述类文本阅读由2018年的科技类文本转为历史文化类文本,使用的文本阅读材料中减少了图标,而在题目中设置了图标备选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材料,兼顾现代(鲁迅)、当代(何士光)与外国(莫泊桑)小说,文言文阅读选择了考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人物贾谊(1卷)、商鞅(2卷)、吴起(3卷)。
考点新变化
1、注重核心素养,2019年全国二卷通过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把考生对题目的解答与个人的人生经验结合起来(比如全国I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题,对原文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判断,除了需要对原文有深入理解外,还需要考生的人生经验的参与和对文学史的了解,考
f查了“思维发展提升”。古代诗歌阅读要求,回答某一写作手法,在诗歌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具体作用,考察了“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
2、强调关键能力
①强化选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连接:试题重点选择与国家发展、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等紧密相连的素材,引导考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关心国家发展与文化建设,如材料涉及文化遗产保护(Ⅰ)、港珠澳大桥(Ⅱ)、“嫦娥4号”传回的照片(Ⅲ)、中国传统音乐(Ⅰ)中国画(Ⅱ)、世锦赛冠军(Ⅲ)等热点。
②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逐渐摆脱应试“八股”。2019年全国二卷的作文列举了从1919年到2049年中,带“九”的关键节点的具体内容,要求考生写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慰问信等,把应用文的写作作为考察的一个方面,有意避开考生平时的模式化训练。在内容上扣住了热点,在形式上则摆脱了模式。
3、考点有新变化。在“一拖三”题目中,Ⅰ卷和Ⅲ卷基本沿用2018的模式,Ⅱ卷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代替了多年连续考查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一考点,第20题三套试题都由2018年的“得体”修改为补写语句,21题三套试卷都由2018年的“仿写”改为“新闻语段压缩”。
试题新亮点
f1、题干注重情境设置。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不管是文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