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卑与孤僻李某从小性格比较内向,失去父亲以后更是得不到像同龄人所受到的父母的关爱和来自物质方面的满足。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产生自卑的心理,并逐渐变得不合群、孤独。自卑心理的加重,使其缺乏自信心。2、厌学厌学是特殊家庭子女最普遍特征。李某由于情绪低落,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对学习失去信心,加之家庭突变,生活失衡,平静生活遭破坏,学习过程易产生疲劳感。尤其是其母亲因为家庭负担过重对李某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李某的成绩直线下滑,加之没有家庭的更多关爱,使情况雪上加霜。二、自身素质因素常言道:“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十个指头不可能一样长”,由于李某自身基础较差,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往往是一知半解,又由于性格内向不愿意问老师和同学,使自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从而对学习产生了厌恶,这些是较大的原因。三、社会因素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不健康的影视音像制品,都对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经常接触一些宣扬暴力、攻击性的影片等。此外社会上的一些荒谬言论,如“读书无用论”等的影响,使一些本来就自制力较差,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产生了偏差,怀疑自己是否需要学习,学习某些知识是否有必要。这种消极的不良的自我认识,是他们放下自己手中的书本,离开了属于他们的校园,李某就是这种社会因素的一个案例。四、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学校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现在的初中生的年纪较小,他们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师的好恶。如果还总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那么学生肯定会对该学科产生厌恶之感,反之,如果能够把学生的兴趣和教学结合起来,那么效果会迥然不同。对李某而言,教师缺乏对他必要的关心和照顾,加上他本身的基础较差,教师却没有给予帮助和鼓励,使其失去学习兴趣。
五、同伴因素同伴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同伴在初中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初中生与同
f伴交往的频率已高于与父母交往的频率。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谈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发泄对成人的不满,心理上相互慰藉,发现并实现自我价值,同伴之间容易相互认同。同伴文化已成为初中生判断是非曲直和行事的参照标准,少年同伴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少年同伴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