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对于我国银行业的管理,至今仍带有浓厚的垄断色彩。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强有力的国家信用担保,相对缺乏来自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威胁和竞争,这一现象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重经营轻管理、重效益轻风险防范,自律机制不健全。另外,竞争机制尚不健全,一些金融机构仍存在违规或超越业务领域开办业务的现象,干扰了金融机构的活动,扰乱了金融秩序。最后会导致许多难以预料的突发性因素进而增加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要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试图找到解决流动性风险问题的对策。
f从宏观上来说,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逐步的对外开放,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流动性日益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没有流动性商业银行将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在今后的金融法规完善的过程中,纳入金融法规中,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在法制的约束下,规范的进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主要缺陷是:作为所有者的政府职能与作为企业的银行职能的不相容性。要从根本上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应当取消国家控股。国家可以参股但不控股,这样既可防止政府对银行的干预,也可避免银行对政府的依赖,有利于将商业银行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金融企业法人,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制。此外,在进行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还应加快建立银行的破产机制。因为流动性管理的实质是防范银行支付风险,因此强化流动性管理必须与实施银行破产制度结合起来。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作为商业银行,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首先要从加强信贷管理入手,因为信贷管理的缺失一方面造成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银行“惜贷”问题,进而形成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加强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应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充分利对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充分评估,建立一套企业信用评级系统。关于企业的信用评级和绩效评估体系目前强调以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分析为核心,着重考察企业偿债能力。但是企业绩效不仅与其盈利有关,还与经济周期、宏观政策等有较强的相关性,需要从多方面方面来建立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企业信用评级系统的完善可以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又能为监管部门对银行实施有效监管提供依据,从而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另一方便,从目前来看,国内银行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