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它字来代替。(2)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作“”。(3)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少写一两笔。(4)改音法,就是读书时遇到讳字,就改变声调或读别的音。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以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猪、羊各一头叫“少牢”。古代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祭文: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大决: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勾者:立即被施刑的人。勾,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勾,批准立即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西市:清京城行刑的地方,今北京市宣武区菜市口街上。上闻:上奏的文书。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之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成为“舍利子”。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延伸
古代文体
f(一)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曲、赋、铭等。
(二)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辞藻华丽,因大多用于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三散文:古代散文种类很多,辩、说、论、奏议、序跋、赠序、铭、祭文、杂记、童话、民间故事、寓言、传说、传奇等都属于散文的一类。
四小说:小说是古文学体裁的一种,我国占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上古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元、明清五个阶段。
┏━━━━━━━━┳━━━━━┳━━━━━━━━━━━━┓
┃朝代
┃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