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陈良敏黎桃桃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日期:20141121
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针对热点和难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少值得关注的成果。现有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表明,基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的研究已经到达一个瓶颈阶段,融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对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影响因素及成效有较大的帮助。本文在梳理国外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历史的角度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路径,认为随着问题的出现学者的研究侧重有所变化,并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效益分析;影响因素;模式研究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重大,事关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农民生活、科技进步等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诸多学者加紧了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探究和解决我国国情下农村土地流转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对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所取得的进展并指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对于推动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
1
f我国国内大部分学者已经达成比较统一的认识。虽然部分学者简单地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等同于国外的土地产权在不同经济实体中流动和转让,但更多地学者较为赞同土地流转是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在不同经济实体(企业或农户)之间的流动和转让。因为,我国农村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制”,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故在我国情境下多数讨论的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杨学成,曾启,1994;易可君,1995;刘甲朋,崔嵬,2003)。更进一步来说,农村土地流转是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保留其承包权的前提下,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张红宇,2002)。二、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益研究(一)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研究针对是否应该进行土地流转,国内学者不仅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益进行探讨,还从多角度分析流转的动因。认为农村土地流转存在正向效益的研究占大多数,但是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关系存在着争议。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之间予以正向的肯定的研究成果有许多。例如:杨涛,朱博文(2002)认为土地流转可促进农村分工分业,提高机械化程度,加快规模农业和特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