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在汉代和南北朝时期尚未采用,宋、辽建筑却广泛采用,到明、清时期也就少见了。(二)、侧脚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檐柱)的柱脚向外移出一定尺寸,而柱头位置保持不动,使最外一圈柱子略向内倾斜,这种做法叫做侧脚。宋代规定面阔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进深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均倾斜。这样,就形成柱脚和柱头位于不同的平面位置的情况。楼阁式多层建筑的楼层柱,在下层柱侧脚上在加侧
f脚,并逐层依此向内收进。侧脚只有外圈的檐柱才采用,里面的金柱、中柱是不采用的。四、柱的“收分”与“卷杀”(一)、收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圆形木柱,除去瓜柱等矮短的柱子外,一律做成上端(柱头外)直径小,下端(柱脚处)直径大的形式,这种做法叫做“收分”,又称“收溜”。做出收分的柱子显得稳定、轻巧、视感舒适。小式建筑的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为71000。(二)、卷杀为使柱子外轮廓线挺拔、优美、富有张力,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在柱头以下13柱高处做成弧形,每19柱高收进1分°,13柱高共收进3分°,加上柱肩处收1分°,实收进4分°,使柱子外形称为梭柱,这种做法叫做“卷杀”。有的在柱子下段也有卷杀。五、柱础与石质柱础是柱脚下面垫的一块石头,用以保护柱脚。柱础有各种形式,并可雕上多种花纹和图案。石质是柱脚底下,柱础上面一种垫状构件,木制的称为木质,铜制的称为,石制的称为石质。枋枋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它是一种辅助性构件,可以加强构架的整体稳定性。一、额枋与平板枋额枋简称“额”它是柱头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并可承托斗拱和横向梁架,位于檐柱头上的额枋又称“檐枋”。额在汉至唐的时期称为“楣”。隋代以后,楣多放在柱头顶上,乘托斗拱和梁。隋唐时期,楣开始放在柱头之间,上皮与柱头平,两端插入柱中。有得做上下两道楣,上的旧做法为“檐额”;清代称“阑额”,下层楣叫做“由额”,而称随以前压在柱头上的旧做法为“檐额”;清代称阑额为“大额枋”,由额为“小额枋”,大、小额枋之间为“由额垫板”。阑额和柱头上水平放置的一块长度与每间面阔相同的木板,宋称“普拍枋”,清代叫“平板枋”,上面乘托斗拱。二、脊枋与金枋在正脊处,脊檩(桁)下面的枋子叫“脊枋”,在脊檩(桁)与脊枋间有“脊垫板”。位于檐枋和脊枋之间,沿屋面坡度逐层放置的枋子都叫做“金枋”,按金枋所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