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到了,是时候谈谈消费主义了。
在世界范围内,圣诞节消费带给经济的好处有目共睹,但是随着圣诞节演变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消费主义者的狂欢节,对于在节日期间过度消费的批评也越来越多,人们在迷茫和不解中,试图找回这个宗教节日的本义。
在美国,除了孩子,每年圣诞节最幸福的人,可能就是那些零售商了。在这个让他们翘首以盼的盛大节日前后的消费狂潮里,他们以圣诞老人般动人的微笑,迎接每一位来访的顾客,使尽浑身解数卖掉每一个贴着圣诞商标的商品。
然而并不是每一位美国人都为此欢欣鼓舞。圣诞节的过度商业化以及其所鼓吹的过度消费引起了许多人的警觉与担心,越来越多的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倾向于简化这个节日,回归它的本义。
在商场流连而不是教堂
f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罗伯特拜拉RobertNBellah说,圣诞节已经演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消费主义的狂欢节,现代美国的圣诞节不仅违背了圣经释义下的纪念耶稣诞生的原本真义,也远离19世纪的情感化的意义。
14世纪,罗马主教宣布在12月25日庆祝耶稣诞辰。尽管有着基督教的招牌,这个节日从一开始就带有“狂欢”的性质。研究了十几年圣诞消费等课题的美国犹他大学商学院教授白乐寿RussellWBelk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节日打破了常规,狂欢豪饮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社会等级标准,给当时基于等级阶层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带去了一些挑战。
后来,清教徒开始反对圣诞欢宴的过度纵欲这种反对愈演愈烈,甚至在英国的部分地区和美国殖民地发布圣诞禁令。斯蒂芬尼瑟堡姆Stephe
Nisse
baum在《圣诞之战TheBattleForChristmas》一书中写道,清教徒反对圣诞庆祝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圣诞节是这样一个场合,社会等级被象征性地颠倒了它标志着指定的性别、年龄和等级的作用都被倒置了。”
f19世纪,纽约的一些中产阶级制定了一个计划,以改造这个喧嚣的公共节日。他们试图将这个节日改造成一个注重互赠礼物的家庭内部聚会,当然,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购买礼物这使得庆祝圣诞节的方式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白乐寿指出,对于美国人来说,圣诞节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还不算是一件大事。1867年,纽约的梅西百货公司第一次在圣诞前夜开张到午夜;1874年,梅西公司第一次在橱窗里设置了圣诞主题的展品,然后其他商家纷纷效仿,类似的圣诞促销手段和活动就像滚雪球般地越滚越大直到今天,而如今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都远非当日可比。
当代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