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杜抑李”的现象。而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我国评论界又盛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出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者共同建构的。曾经作
f为历史的作品在当下的阐释中成为现在的文本。由此,民族文学的传承、外国文文学的借鉴不仅是发现、描述、说明,而且是当下文化的增值,现代意义义的深化,这样,文学活动将真正引导着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摘编自张政文《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本意图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
B.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
C.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不是对作者的认知。
D.评者不能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其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就不能全部达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使后面的论述更为清晰。B.文章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黑格尔理论中的某些不足之处。C.文章第二段指出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阅读的复杂性。D.文章从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递进关系,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作品中,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因读者的自由主观性,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B.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C.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出现“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黑格尔的理论。D.如果在传承民族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时,在描述、说明之外,能增加当下文化的价值,深化现代意义,就可以引导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月出龙门山王飞
伊河向龙门奔涌过来,从r